愛.回家
0 (0) 評價
確認
  • 作者:凱倫.庫希曼
  • 原文作者:Karen Cushman
  • 譯者:麥倩宜
  • 出版社:小魯文化 出版日期:2012-10-01
  • 適讀:7-12歲
  • 學習領域: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
分享
加入書籤
立即分享
  • 轉寄
  • 列印
本書介紹

得獎記錄

  ★入選美國圖書館協會青少年十大歷史小說
  ★《評論書刊》編輯選書
  ★家長首選金牌獎
  ★《兒童雜誌》年度最佳書籍
  ★美國華盛頓州書獎
  ★新聞局優良讀物推薦
  ★美國圖書館協會青少年十大歷史小說
  ★評論書刊編輯選書
  ★文化部優良讀物推薦
  ★北市國小兒童深耕閱讀計畫好書
  ★「好書大家讀」選書

  羅吉娜和二十一個孤兒在芝加哥坐上火車,千里迢迢前往西部的加州,找尋領養家庭;這群調皮搗蛋又孤寂落寞的孩子,宛如狄更斯筆下的孤雛,流落街頭討生活,或在孤兒院裡飽受欺凌,他們渴望被愛,渴求一個溫暖安適的家,無奈卻被迫離開熟悉的環境前往異地,走向不可預知的未來。

人物介紹

羅吉娜(Rodzina)

  高大、機伶、個性剛強的十二歲的孤女。她是移民到美國的波蘭人,父母去世後曾在芝加哥街頭流浪,後來與其他孤兒一起被送往美國西部,尋找寄養家庭。

凱琪醫生(Doctor Cat)

  蒼白削瘦、看起來凶巴巴的女醫生,負責在「孤兒火車」上照顧孤兒。個性堅毅、外表冷漠,對孤兒似乎毫不關心,總要人稱她為「醫生」,不要人叫她「小姐」。

蕾西(Lacey)

  嬌小纖細、有一頭紅褐色頭髮的小女孩。智力較低,反應很慢。

米基.杜利(Mickey Dooley)

  橘髮小孤兒,話很多,不管何時都笑口常開,其實內心仍深藏著落寞。

山米(Sammy)

  愛跟人唱反調的小男孩,常與喬伊被認為是兄弟。

喬伊(Joe)

  像隻憤怒緊張的小野獸,常與山米被認為是兄弟;事實上她卻是個女孩。

賀曼(Hermy)

  綽號「賀曼小刀」的孤兒。有一頭油膩的頭髮、鷹勾鼻,長相頗為嚇人。

斯波特先生(Mr. Szprot)

  他是慈善救濟團體協會的外派經紀人,負責將孤兒送到西部。

杜托先生、杜托太太(Mr. Tuttle and Mrs. Tuttle)

  在猶他區奧登開設旅館的夫婦,個性和善。

大伯爵(Big Earl)

  高大魁梧、鼻頭往上翹、黃鬍鬚上沾著菸草漬的警長。

 

作者簡介

凱倫.庫希曼 Karen Cushman

  凱倫.庫希曼生長在芝加哥的勞工階級家庭,童年時代曾寫過詩及戲劇,但一直到五十歲時才開始從事青少年讀物的專業創作。

  一九九五年她的第一本著作《小鳥凱瑟琳》”Catherine, Called Birdy”榮獲紐伯瑞文學獎銀牌獎(Newbery Honor Book),隔年”The Midwife’s Apprentice”,榮獲紐伯瑞文學獎金牌獎(Newbery Medal Book)。凱倫擁有人類行為及博物館研究兩項文學碩士學位,目前與丈夫菲利浦居住在華盛頓州西雅圖的維雄島。

譯者簡介

麥倩宜 (1958 ~ 2010)

  國立政治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聯合報系新聞編譯、出版社英文主編,後為專職譯者與文字工作者。著作有《從前》,譯作有《小教父》、《歪歪小學來了一個小小陌生人》、《朗讀手冊》、《小河男孩》、《愛.回家》、《卡蘭德文件》、《故事可以這樣寫》、《贏家》等數十本書。

 

目錄

004 為什麼要閱讀一流的文學作品?
008 一個追求家庭溫暖的故事
012 文學賞析
014 這本書是誰寫的?
016 認識一下故事裡的靈魂人物
020 前言
021 第一章  芝加哥,一八八一年
037 第二章  伊利諾州或愛荷華州的某個地方
047 第三章  奧馬哈
059 第四章  格蘭島
079 第五章  內布拉斯加州西部
096 第六章  沙伊安
109 第七章  沙伊安以東的草原
125 第八章  懷俄明區
142 第九章  奧馬哈千里之外
152 第十章  猶他區,奧登
166 第十一章  內華達
175 第十二章  維吉尼亞市
189 第十三章  加州
200 作者後記
202 聽聽他們怎麼讚美這本書
204 讀書會討論題綱
206 「家」的延伸

孤女的尋家之旅

文∕青少年文學暨兒童文學工作者 王宇清

  《愛.回家》故事的背景發生在一八八一年的美國,主角是一位年僅十二歲的波蘭裔女孩羅吉娜。

  美國是一個「種族大熔爐」,大量來自各國的移民,為了追求自由或財富,懷抱著夢想飄洋過海到達美國。然而,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語言不通、工作不易獲得,加上種族歧視……移民的歷史,往往交織著斑斑血淚。

  羅吉娜一家,為了追求自由移民到了美國芝加哥,過著比在波蘭更貧苦的日子。幸好,家人融洽的感情,讓日子再苦都仍幸福。然而,造化弄人,家人接連遭逢意外驟逝,羅吉娜竟成了舉目無親的孤兒。她經歷了流浪街頭、收容所的生活後,最後與一群孤兒被送上火車,一路開往西岸,沿途尋找願意收養他們的家庭。

  這一趟漫長且充滿未知的鐵路旅程,串連起羅吉娜內在自我成長歷程,同時也是波蘭裔作者凱倫.庫希曼自身的尋根之旅。

  成長的停駐站

  作者以獨特的「鐵路旅行」作為故事結構的主幹,而鐵路的意象,也深入綿密地串織在整部作品中。

  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是以羅吉娜鐵路旅程的停駐點作為標題,散發著遷徙漂泊的不安定感。隨著列車前行,鐵道沿途殊異多樣的風土人情也隨之變換。透過作者細膩優美的筆觸,讀者也彷彿經歷了一趟美國鐵道風土人情之旅。

  而在每一個尋找領養家庭的停駐站中,羅吉娜遭遇了各式各樣的困難挑戰,人性的複雜與現實的絕望不斷衝擊她、考驗她;當她一站一站遠離熟悉的芝加哥,也一站一站朝艱辛的成長之路邁進。

  在作者的匠心下,羅吉娜並未被賦予世俗所認定的「美貌」,反而有著「波蘭人的大鼻子」和高壯的身材。外貌所受到的嘲諷譏笑,自然在羅吉娜心中產生了自我質疑;波蘭人的身分,在她心中,是抽象又模糊的。

  不過,一路上,羅吉娜為車上的孤兒們說著生動的故事,撫慰了他們空虛落寞的心靈。敏銳的思考、豐沛的情感,與優異的表達能力,除了長相像爸爸,她更承繼了父親波蘭詩人的文學天賦與堅毅的性情,支撐著她,度過接踵而至的難關;她一路上照應其他孤兒們,展現了無比的愛心與勇氣,讓她散發出獨特而迷人的魅力,令人動容。透過羅吉娜的故事,讀者得以細細思考,何謂「美」的真諦?

  家的回憶

  在漫長的鐵路旅程中,許多情境不停觸動羅吉娜的回憶。從前家庭生活的溫馨片段,彷彿遙遠而無法回頭的過站記憶,不斷遠去,卻也不斷浮現心頭。失去了家人的孤寂,讓羅吉娜痛不欲生,但家人深植她心中的愛,卻化成幽微的火光,指引著她,照亮前方看似晦暗不明的路,同時昇華成溫暖他人的大愛。她在不知不覺中,扮演起照顧其他孤兒的父母角色,彷彿自己出色的父母一樣,為了守護孩子不畏困苦,奮不顧身。在當前「教養」理論風行的時刻,羅吉娜的故事,無非讓我們省思,對孩子最好亦最深遠的教育,就是父母充滿愛的身教與言教,一個充滿愛的家。

  平行的鐵軌,交集的希望

  書中僅次於羅吉娜的重要角色,便是隨車的凱琪醫生。作者巧妙運用了對比的文學技巧,讓凱琪醫生與羅吉娜在故事中產生了豐富的戲劇張力:凱琪醫生出身美國上流社會,並有專業的學養,羅吉娜卻是出身貧苦的移民孤兒。在故事的前半段中,兩人的關係疏離而冷漠,甚至充滿敵意。她們的性格,都像構成鐵軌的鋼鐵一樣,堅韌而強硬;在女性權益備受忽視與打壓的年代中,她們各自堅持,頑強抵抗宿命;她們的關係,好似平行的鐵軌,永無交集的可能。

  分隔她們兩人的距離,是她們對不同族群與身分的彼此,抱持著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所導致的疏離與衝突。幸好,隨著共同度過旅程中的諸多考驗,兩人逐漸意識到,彼此間竟存在著巨大的想像與認知謬誤!難能可貴的是,她們兩人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化解歧見,學習相互理解與包容,終能打破殊異地位及族裔的藩籬,攜手共進,交集出充滿希望的未來。

  隨著列車即將抵達終點,讀者將豁然開朗,孤兒羅吉娜的鐵道之旅,不是放逐,而是找到新的歸屬;不是開往絕望,而是朝向無窮的希望。

前言

  我十歲那年,李普斯基祖母帶我去芝加哥的波蘭墓園,去看她母親的墓地。她在一座刻著「羅吉娜.塞文斯基」的墓碑前坐下來哭泣,我在旁愣愣地看著她,我以前從沒見過廋小卻堅強的祖母掉過眼淚。

  許多年以後,我構思寫一本書,敘述一個來自芝加哥的波蘭女孩的故事,我決定將這女孩命名為「羅吉娜」(Rodzina),也就是我曾祖母的名字。我問過父親,確定我沒把字母拼錯,這才發現「羅吉娜」並不是她的名字,而是波蘭文「家族」的意思;因此那座墓碑上刻的是「塞文斯基家族」的長眠地。

  「羅吉娜」是一個訴說追尋家庭溫暖的故事,於是我想,羅吉娜雖不是我曾祖母的名字,卻是我書中女主角的理想名字。所以她就叫羅吉娜。

  我將此書獻給我的家人──塞文斯基家族、庫希曼家族,還有李普斯基家族,他們都是波蘭的王公貴族。

作者後記

  孤兒火車確實存在。在一八五○至一九二九年間,共有將近二十五萬名貧困兒童,自美國東部城市的貧民區被送往西部。這些孩童原本流落街頭,或住在人滿為患的孤兒院,其中大多是孤兒,其餘的是棄兒。

  最著名的領養孤兒機構是紐約的「兒童救助協會」(Childen’s Aid Society),這個機構成立於一八五三年,創建人是一位名叫查爾斯.羅林.布雷斯(Charles Loring Brace)的年輕傳教士。在當時,孤兒院是新興機構,數量並不多。提供孤兒食物及床位,有時更提供職業訓練。然而那裡的孩童孤單、害怕甚至受到凌虐。布雷斯有鑑於此,於是發展出一套計畫,提供無家可歸的孩童自食其力與得到家庭生活的機會。

  「兒童救助協會」靠著私人捐款、教會及慈善機構的贊助成立,撥款支付孩童們的衣食及交通費,並支付陪伴他們前往西部的人員薪資。被選中的孩童年齡自嬰兒到十四歲左右的青少年不等,他們通常在街頭或收容所被發現,有些是被父母送來的。孩童們送到協會,全身都被清淨後換上新衣,坐上火車前往西部。長途旅程對孩童們而言十分辛苦,因為他們遠離家人、朋友及熟悉的環境,前往西部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他們在旅途中疲累、茫然而困惑,車廂裡總是充斥孩童們的哭聲。

  在抵達終點之前的各站,這些孩童被帶下火車,排成一列供人檢視。許多坐過孤兒火車的孩童回憶當年情景,自覺像牲口一樣,被那些打算收養他們的「準父母」檢查牙齒,撫摸四肢以確定他們身體強健、能夠工作。有些幸運的孩童受到新家庭的歡迎與善待,有的卻慘遭毆打、虐待、辱罵或漠視。美國「經濟大蕭條」開始後,因為農場勞工的需求量減低,還有外界對孩童做苦工的價值開始產生疑慮,孤兒火車便停止行駛。

  許多孤兒火車的倖存者,都自覺是幸運兒,但也有人自覺受到凌虐與傷害;然而對大多數人而言,這卻是一段苦樂參半的經驗。兄弟姐妹往往被拆散,各個收養家庭並不鼓勵他們互相聯絡。這些孤兒被視為「異類」,時常不受歡迎,他們進入新家庭後,必須忍受原有成員的妒嫉、競爭與排擠;他們長大以後,往往自覺不屬於任何地方,缺乏歸屬感。

  現今人們對家庭的定義頗多爭議,然而孩童們並不在乎什麼定義,他們只想屬於某個人。

+ 展開
大家也愛看這些書單

王文華:給7-12歲孩子的寒假推薦書單

推薦人:王文華 童書作家,曾經是小學教師
適讀年齡:7-12歲,13-18歲
+10本

陳櫻慧:情緒繪本,陪你正面應對失控小野獸

推薦人:陳櫻慧 作家暨閱推講師、思多力親子成長團隊召集人
適讀年齡:0-6歲,7-12歲
+15本

昆蟲迷的必啃書單!【這科不能不學】

推薦人:呂育修(親子天下資深童書編輯)
適讀年齡:0-6歲,7-12歲,13-18歲
+16本

我要留言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