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立法院的工作就是帶進一些新科技和工具,取代過往紙本的工作習慣,藉此減輕公務人員的工作負擔。很多台灣人民花大量時間在執行重覆性質高、無效的工作,而過量工作一直是台灣公務機關的問題,如果能運用新的科技方式,打破部門之間的資訊藩籬,讓跨部門溝通更順暢,並且讓各個部門事務能更自動化,就能讓同仁早點下班回家,這是我想要達到的改變。所以將民間已經在使用的技術帶進政府機關,讓公私領域的人都看見,科技工具可以是時間節省器材,讓大家主動擁抱改變。
學科技是學會更有效率的工作
身為一位無政府主義者(Anarchist),我並不會在違背個人意志情況下強迫別人完成事情,更不會下令要求同仁執行「科技學習」。我的想法是,提供很多不同的科技器材,每天向大家講解、展示如何使用這些工具,如果有立院同仁覺得這很好用,自然而然就會多使用了,這些都是免費開放的資源,也不需租金或是任何負擔。
這並非科技人的思維,背後更有著我對文化習慣以及教育的思考。身為老師,並不只是教授、要求學生要使用這些科技工具或知識,為師者必須營造協作的學習文化,讓學生自己去嘗試、摸索。
「喔!原來這個可以跟那個併用、原來我們可以完成某事、一起解決問題」,而非推著學生去學會幾項單獨的工具,卻不知道器材之間的連結和原理。我希望用比較人文教育的面向,去思考科技工具的推廣與環境改變。
創意不只原創,有更多再創
科技不僅改變閱聽眾、帶來更多民主自由的思考,創意也因為科技而民主自由了起來。
創意對我來說並不只是指原創電影、原創畫作等藝術創作,而是廣義包含了很多再創作品(Remixes)。部分原創作家適度開放他們的著作權,讓其他人能夠在原創作品上去發想和延伸創意。譬如,你能針對原本的方言組語翻譯另作詮釋,或是剛提到所謂的精品文藝 (High Culture),這些再創者就會是高端精品藝術與大眾藝術的橋樑,他們消化後再用創意重新詮釋一般人可以咀嚼的藝術,這也是創意民主化。
創作,能打破同溫層
再創者的創意與再詮釋就能打破所謂的同溫層(stratosphere)。一般來說,如果你不是一位創作者,很容易受自己看待事情的品味和價值觀限制,最終將會愈來愈狹隘。但當你成為一位有創意的創作者,與未接觸過的閱聽眾開始互動,你的觀點會改變,開始思考如何接觸更多人、如何以什麼樣子的形式傳達我獲得的資訊和創作理念,即便是編輯維基百科全書、上傳影片去回應其他的資訊和作品,或是用任何社交媒介去傳達想法。
創意和創作,正是打破自我品味高牆最好的解方。
科技帶來更多民主自由的意義在於,人們能夠自由自在的方式和工具去創作、表達、評論等等,讓每個人不再只是被動的資訊接收者,而是主動的資訊創造者,即便是為這個世界貢獻那麼一點點也好,勇於去集合想法、認識更多的彼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