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網站暑期特別企劃:《暑假來了,電玩小孩怎麼教?》☆
每當看到孩子玩遊戲,父母第一個念頭往往是「遊戲玩多久了?功課寫完了沒?」遊戲的時間管理經常是父母親首要課題,規定了時間長短與時段好像不太管用,孩子不高興全寫在臉上,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尊重是管理的基礎
父母心急於遊戲花掉孩子很多時間,卻忽略了遊戲中的孩子需要你的尊重。如果父母不考慮正在遊戲中孩子的處境,就直接命令孩子離開遊戲,或父母自己關掉機器、拔網路線,孩子會瞭解到你並不在乎他的立場,後續溝通必定衝突不斷。
這種情況最容易在跟他人連線的時候發生。不管玩哪一種類型遊戲,如果玩家需要跟其他人同時在一個遊戲裡活動,他們就是一個整體,如果有人突然離開,輕則整個團體的活動將無法繼續,重則整個團體可能因為少了一個人面臨險境,例如負責給團員治療傷勢的人不見了,可想而知,整團人等著全滅。若以打麻將來比喻,如果打到一半突然有人跑掉了,其他三人不跳腳才怪,尤其是手氣不好的牌友正想翻本呢。
這樣的結果是孩子的信用破產,團員們不是認為您的孩子不負責任亂搞,就是瞭解到您孩子玩遊戲限制很多,那以後就不找他了──你讓孩子被同儕孤立了。
這樣的做法也在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觀念:顧好自己,損害他人也無妨。你我所處的社會並不接受這種想法不是嗎?
約法三章 彈性執行
遊戲過程其實就是一種社會互動,既然不宜中途干涉,自然就應該在事前就約法三章,把規定講清楚。不過玩遊戲畢竟不是看電視,節目播完就沒了;遊戲往往不是時間一到就結束,常常會超時,而許多孩子其實也知道自己正面臨「守規矩vs守信用」的兩難處境。
因此父母在執行規則時必須要有彈性,例如今天超時十分鐘,明天就少玩十分鐘。我們也可以藉這個機會讓孩子學習時間管理的原則,例如,如果今天提早五分鐘結束遊戲,剩下的時間就可以挪到明天,而不是為了用完這五分鐘又繼續下去,結果因為五分鐘根本不夠用結果超時了,這個時候沒有守規矩造成的負面影響,顯然是比沒有守信用要大得多。
更延伸一步來講,我們可以教導孩子自己估算「一場遊戲」需要多少時間,再配合親子之間訂下的規矩機動調整。只要是父母可以接受的範圍,跟孩子談出一個雙方都同意的做法,孩子會知道,你是為他著想的。
開放填空的態度解決問題
父母可以接受的範圍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數值,要看每個家庭的狀況與父母的價值觀而定,只是在面對孩子同儕的壓力時,父母親經常會面臨「尊重孩子」與「嚴守規矩」的兩難,事實上,這是一個開放填空,而不是一個單選題。
曾經有一個案例是二十多位小三的同學相約在晚上十一時上線打怪,讓父母感到十分困擾。先不論同儕議題,小孩睡眠不足不但有礙健康與成長,還可能造成衝動、分心、亂發脾氣。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就表示五到十二歲的兒童,每天晚上應該要睡十到十一小時。若以台灣國中小學的每日作息來看,恐怕晚上九時就該上床了,根本輪不到十一時打怪。
身為父母不應該同意孩子這種約定,但也不是沒有轉圜空間。先釐清為什麼一定要在晚上十一時,如果沒有不能變更的理由,約定的時間可以提前,約定的日期可以改在假日。這也不該是父母跟自己孩子的事,家長們也該有連繫的管道,大家討論出共識一起執行。只要父母以尊重孩子為前提,尋找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孩子既能玩到遊戲,也能健康成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