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有一次我在三歲兒子面前和丈夫吵架,之後幾天兒子一直說:「馬麻你不要跟把拔吵架喔!」請問夫妻吵架能否讓孩子看到?若被孩子看到,之後要怎麼安撫孩子?
許多心理學理論都證實,孩子從出生就對家庭氣氛非常敏感,而與家庭氣氛最相關的往往是夫妻關係。一對能溝通的夫妻,常能營造出開放、有情感交流的氣氛;而無法溝通、把怒氣藏心裡的夫妻,則相當容易產生言語和行動上的不一致,比如說,心情不好的媽媽,雖然勉強自己對孩子擠出笑容,卻常用肢體動作來拒絕孩子的靠近。
然而,夫妻關係雖然重要,卻也是所有人際關係中最複雜的一種,「夫妻吵架」更是所有家庭幾乎無法避免的情境。那麼,若不小心讓孩子看到這一幕,是否產生負面的影響呢?其實是未必的。夫妻若吵得有建設性,反而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孩子觀察父母如何協調差異。
但吵架後有兩件事需馬上處理:一、先讓自己與憤怒情境隔離,透過深呼吸避免情緒失控;二、趁孩子還有記憶時,引導孩子了解,父母吵架是因為意見不同、需要溝通,並注意不要讓孩子覺得「爸媽吵架是我的錯」。
若是過了幾天,孩子還很在意這件事,表示他腦中對父母吵架已經起了一些想像。這時不妨問問他怎麼看待此事,也許父母還會從他的童言童語中,發現自己夫妻關係的盲點。
以下則從發展上的特質,來幫助父母了解「夫妻吵架」對不同年齡層孩子的意義,以及父母需要注意之處:
● 0~1歲:孩子觀察力最強。此時孩子大腦尚未發育完全,人我概念並不清楚,不適合在他們面前大小聲。但若無法控制的吵架了,溫柔和輕聲細語就能即時撫慰孩子的心。
● 1~3歲:孩子開始發展負面情緒,意見多、模仿力強。如果孩子看到爸媽總用大吼大叫來爭吵,他們學到的就是大吼大叫。
● 3~6歲:孩子開始有性別意識。父母間彼此對待的方式,是他們學習和異性相處的基礎,也開始影響他們未來的婚姻關係。
● 6~12歲:孩子最敏感、得失心最重,也最容易覺得父母吵架,家是不是就要毀了?如果你還想跟另一半過下去,就要了解「父母相愛」對此時的孩子是多麼重要;若已無法溝通,就多給孩子一點社會性支持:摸頭、擁抱,讓他們感受到愛。
● 12 ~18歲:孩子開始進入矛盾的尋找自我階段,是個小大人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雖然可以開始聆聽父母在婚姻衝突中的煩惱,父母還是不要期待他們幫忙解決,這會讓他們成為心理上離不開家的辛苦孩子。(許皓宜 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諮商心理師)
Q2:如果父母真的走到離婚的地步,決定自己過自己的生活,要如何與就讀小三與小二的一對兒女溝通呢?
若孩子的年紀已到小學二年級跟三年級,應該已經懂得什麼叫做「離婚」了,至少了解到的是「父母將會分開生活」的意思。離婚雖然愈來愈普遍,但開口跟孩子談還是不容易,在跟孩子談離婚之前,下列幾點是父母需要注意的:
1. 先確認孩子所了解的是什麼。父母可以先了解一下孩子對於父母最近相處有什麼感覺?感覺到家裡氣氛有什麼不同?先了解孩子所接收到的訊息是什麼,從這方面做開場白是一個方式,也讓孩子感覺到即使父母離婚,自己的感受依然是被在乎的。
2. 父母最好是一起跟孩子談,兩人的說法跟態度要一致。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想法,當父母表現得愈坦然理性,「這是一件可以拿出來討論的事情」,孩子即便會感到失落,也比較能從父母的態度中感到安心。
3. 不要在孩子面前把離婚的責任推給對方,更不能推給孩子。父母是孩子自我認同中兩個重要的主角,抵損任何一方,都象徵著自己的某個部分被否定,對未來的人格發展影響甚鉅。
4. 不要對孩子做出做不到的承諾。說明時雖然得儘可能減低孩子的不安,但也不要做出自己做不到,或不能持續的承諾,孩子需要的是穩定的愛。
5. 說明未來生活的改變。讓孩子清楚知道未來生活將會有什麼變化(如轉學),減低其對於突然改變的衝擊跟焦慮。
當愛已成往事,能理性平靜分手,妥善安排彼此的生活,在孩子面前好好說再見,對孩子來說也是身教的一種。(簡綾凡 杏語心靈診所資深治療師)
Q3:離婚後孩子由奶奶扶養,我很愛他們,也需要他們,雖然我每天打電話跟他們聊天,但這都比不上實際相處!最近學校將舉行校外教學,孩子說只要奶奶陪就好。該怎麼做才能讓他們的心回到我身邊?
感覺你有滿滿的愛想給孩子,雖與孩子分離,但是你用盡心力來彌補無法長時間相處的缺憾,令人佩服。孩子逐漸冷淡的舉動,讓你擔心被他們遺忘,而失去當媽媽的機會。不過,你是他們的母親,這是永遠無法抹滅的事實。
很多父母離婚後的孩子,會面臨「依附」、「遺棄」與「背叛」的課題。如果孩子從小就是你在照顧,對你會有強烈的依附,儘管你離婚時沒有想遺棄孩子,他們還是有被丟掉的感受。為了能繼續生存與生活,他們勢必要「依附」另一個對象,這個人就是你的前婆婆。
當孩子的「依附」已經轉移到奶奶,你又是他們的媽媽,若他們經常處在兩個「依附」對象間,就極可能有「背叛」的感覺:「跟媽媽親近會對不起奶奶,聽奶奶的就要反對媽媽」,既煎熬又辛苦。倘若與你見面後,回到奶奶家有哭鬧的情形(可能是不想與你分開,或因兩方教育態度差異太大產生的情緒),為了降低孩子的情緒起伏,或許你的前婆婆會認為減少相處是最好的辦法。
我絕對肯定你對他們的愛,而愛孩子的方式很多,你可以慢慢思考如何讓孩子安穩的在奶奶身邊成長,讓他們不需要在你和奶奶之間做選擇(最愛誰、聽誰的),讓兩方不是競爭而是合作的關係。例如,經常在孩子面前謝謝或誇獎奶奶,儘量和她達成教育態度上的一致;當孩子表示只要奶奶陪時,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了,如果其他時間有需要可以跟媽媽說喔。」以降低孩子的罪惡感。建議你去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多照顧自己一點,讓自己的愛更均衡的展開。(林淑棻 友緣基金會臨床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