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八月,新聞關鍵字少不了「十二年國教」、「北北基聯測」。兩個事件碰撞的焦點人物是新上任的台北市教育局局長丁亞雯。今年六十三歲、在教育界服務四十年,從越南回台灣,接下緊急任務的丁亞雯八月九日正式上任,八月二十四日教育部宣布北北基聯測喊卡。兩週又一天的時間,跟著兩個新聞關鍵字,丁亞雯幾乎天天登上媒體版面。
在報社,稱教育部的路線是「大教育」、台北市教育局是「小教育」。「大」、「小」教育主管單位決定怎麼說?怎麼做?在媒體的眼中幾乎就等於台灣教育政策的全貌。丁亞雯上任記者會也說台北市是台灣教育的「領頭羊」、「台北市的工作是要帶著台灣往前走」,台北市的動見觀瞻可見一斑。
短髮、堅毅的丁亞雯總是穿著素色俐落的褲裝和平底鞋,儉樸的裝扮中,頸上的十字架短鏈格外顯眼。回答媒體提問時,好像回到教室,常用蘇格拉底式的反詰,以問題回答問題,「你覺得呢?」
會考成績要不要成為超額招生比序的標準?她回答:「台北市的學生可能全部或九成都是會考的第一級(精熟),你要不要用?你覺得呢?」
當記者問她技術性的問題如:免試入學後,學生人數超額時如何比序?她依舊不正面回答,而是提醒:「台灣在走一條新的路,當考試不再引領教學,教師如何教學?如何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才是重點。」
丁亞雯台大法律系畢業、師大教育研究所結業。在北一女中服務二十年,從教學組長、訓導主任做到校長,又擔任中正高中、中山女中校長。二○○六年至越南辦學,擔任一所六年制中學的教育總監。
她長期擔任台北市明星高中的行政主管,回台灣後馬上面對北北基聯測無法續辦和推動箭在弦上的十二年國教。最想先完成的工作是在開學前,幫助七年級(國一)的老師改變環境,讓過去升學考試限制住的教學現場,可以鬆綁。讓老師的教學創意不再只局限於幫學生通過考試,而是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
丁亞雯一九九五年推動多元入學宣導時,曾經被一位國三學生大大震撼,讓她對於「學校學習」和「未來能力」有很深的感觸。她到現在都還清楚記得那位國三男學生站起來發言。他說:「你們大人,有人講這個、有人講那個,怎麼不聽聽國中生的聲音?我已經算過了,國中三年讀完,我要寫兩千張考卷。請問各位大人,你們今天在社會上做事,是憑著當年寫這些考卷而得來的能力?」
教育部負責十二年國教業務的中教司長張明文,對丁亞雯推動改善教學和評量的努力不禁豎起大拇指連說兩次:「真的很棒!」
雖然有著很高的理想,但長期面對台灣頂尖學生的丁亞雯,現在要面對的是對政策不信任的家長、徬徨的老師和焦慮的學生。她這位先行者,要帶動更多的先行者,實在是一趟充滿挑戰的路途。
---
Q:局長上任兩週,遇上北北基是否續辦、十二年國教即將上路,台北市教育局一言一行受到媒體嚴密檢視,你自己覺得台北市的角色應該是什麼?
A:台北市一直是在教育部框架下,去做該做的事情。十二年國教有一塊是需要地方去處理,比方說,特色課程、招生方式和國中課程的調整,都是地方的責任。
教育部關心的是全台灣國中生的基本能力有無到位,那是全國性的思維,不是台北市的思維。每一個群體都會有領頭羊往前走,台北市要做的工作就是帶著台灣往前走。
未來課程教學怎麼調整?以多元發展的角度來說,最重要是能夠引導學生思考。所以教學的過程中,提問很重要。老師不能只教:「What's this?(這是什麼)」學生要能夠回答「為什麼」和「如何」,有能力回答,就變聰明,不回答問題就不會變聰明。若是學校在考試的框架下,一直重複練習「這是什麼」,學生很容易就會變笨。
Q:台北市在十二年國教時代,「學習」如何可以不被升學壓力限制?
A:學生多元學習的前提是老師。台北市老師水平非常高,專業素養和素質都高,五大主科老師都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過去這些經驗都被窄化為幫學生準備應考的技巧。
大家不要忘記,台灣高中聯考制度已經有五十三年。也就是說,台灣有兩代人成長於聯考。現在的父母和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都經歷過聯考,他們大都覺得聯考制度很好。但實施到今天,從聯考到基測,學習的路已經愈走愈窄。也就是說,國中教育被所謂的「玻璃天花板」(無形的阻礙)束縛住,無法自由發展,學習內容嚴重窄化。
因為升學考試不考,過去整個氣氛是不動、不傾向改變的。但把升學拿掉以後,氛圍會改變。每一國家都相同,學校是最保守的地方,但是澳洲、英國、芬蘭、新加坡,這些地方都是有系統、有架構的支持老師,有這樣的環境和工具,老師非動不可。
Q:推動教學改造,該從哪裡開始?
A:我們要推動教學改造,要替老師鋪陳環境。所謂的環境就是制度改革和給老師需要的工具。十二年國教、免試升學的制度改變,這就是契機。但還不夠,老師還需要一個支持他們的場域,知道自己不孤單。我們必須營造出專業學習社群,若是團隊氛圍能夠帶起來,老師們會快樂得不得了。國中每週每一科專任老師要有共同討論的時間,以前老師留下來沒事,但發展得好,老師就會留下來。
最後是材料。台北市益教網提供很多豐富資源,這是一個完全分享的時代,材料本身不難,重要是拿到材料該怎麼用。把材料放上去,分門別類,老師看了會有概念。以後的教師研習,也會拿掉理論的部分,以工作坊操作和分享為主。
台北市有教師研習中心,有這麼多大學教授,資源非常豐富。幫老師準備好了,再扣到教學現場。我們也很清楚,行動不可能是「齊步走!」這就是為什麼會提出「試辦先行」。我們希望鼓勵「先行者」,外國會用領頭羊或是前鋒這樣的字眼,我們用的是一種更柔性的定位。學校裡面總有一種氛圍,有人會覺得改變是不安全的,因此會冷漠站在一邊。這很正常,所以我必須讓老師覺得,這改變是沒有壓力,否則方案會被攻擊到出不去。
學校願意先做哪一科,就是先行者,這概念一定要有。因為每間學校文化不同,有的藝文、有的科學。我相信一年後,七年級(國一)的老師一定會遍地開花。
Q:在台灣似乎談到課程改革就很敏感?
A:應該說太久以來,都以為課綱就是國立編譯館的課本。一般人對於所謂教學和評量,莫宰羊。但現在其實是中央管綱要,執行能力強的老師會自編課程。老師可以選擇用現成教材,也可以自己研發。因為現場老師必須判斷:萬一學生能力高於課程怎麼辦?萬一學生能力低於課程又該怎麼教?怎麼評量?
現在限制拿掉,老師的專業自主意識會出來,動力也會出來。七年級老師要思考:這一屆的學生以後沒有考試,我要教什麼?以及我如何評量他們有沒有得到我要教的能力?
老師走進課堂,應該要先有課程規劃、評量和工具。以前這個工具是基測,靠基測要學生用功讀書,最後靠基測來評量。現在沒有工具,十二年國教這個願景擺在面前,如同一道擺盤很漂亮的菜,但是老師沒有調羹、筷子和碗。我們就是要提供這些,台北市的益教網就是提供這些工具。
Q:你擔任局長最想完成的事情?
A:免試之後,老師的紅蘿蔔不見了,很多老師和家長擔心以後怎麼要求學生讀書。教育局會努力提供老師工具。我一直關注十二年國教,我想做的第一件事是推動價值的多樣性,把十二年國教推好。希望培養學生有扎實的知識和把知識用出來的能力。因為未來學生進入的社會和我們不同,要幫學生裝備好,他們才可能有成功的人生。
延伸閱讀: